不会管理知识,订阅再多公众号还是废柴

enter description here

我们每天都会在微信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有才能的人沟通,去阅读那些自己喜欢的内容。为了所谓的学习,用微信关注了大量公众号,主题覆盖行业新闻、人际关系、金融理财、前沿科技、文学读书、学习成长、线上学院、本地八卦、技能培训、形象设计、网络大牛等等,下班之余游走在各大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里面,零零散散的,每天的文字阅读量都是以万计,很有成就感。

更有甚者,微信公众号订阅数量达微信200上限,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阅读,有意思的内容还会顺手收藏。

而事实是,订阅了那么多可以学习长见识的公众号,还是满脑子的渣渣。虽然我们很多人每天都会在微信上拼命的阅读,但是第二天还清晰记得昨天浏览了哪些内容的人基本上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忘记的干干净净,而那些顺手收藏起来的内容也从未再读过。

1 一、 信息不等于知识

大部分的微信内容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来源,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专一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坚持日更的自媒体甚至大神们,他们绝大多数扮演的是一根筷子的角色,不停地在信息的海洋里面使劲儿搅拌,传播自己看到的内容,让信息变的更均匀透明。

当自己开始坚持写更新的时候,知道那些所谓的内容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对于很多每天坚持日更的自媒体们,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和套路:抓标题、拼素材、凑热点、拿捏人性弱点,甚至很多时候大部分内容都是CP(copy-paste)来的,那就更不要说特意迎合读者口味的营销文案。

这样制造出来的营销文案就像快餐店的垃圾食品,能够充饥却没有任何营养。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微信上也有很多类似和菜头、伯凡时间、古典古少侠这些拒绝流水线写作拒绝套路的内容,但是这些也不能称之为知识,它们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但至少比那些垃圾食品有营养多了。

获取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是获取知识与增长智慧的基础,信息是加入内容,知识是知道如何使用,智慧是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用。单纯的数字是信息,会所算术题是知识,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智慧。

enter description here

虽然每天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然而阅读了大量的资讯却从未整理归纳吸收把它变成知识,最后自己的脑海里面甚至连知识是什么都不知道,没有这个概念自然就一直在低水平地勤奋。信息并不等于知识,自己的源头就已经错了。

2 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内容,然而这只是知识的一类,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相对于整个知识系统来说,显性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下面还隐藏这大量的隐性知识。

enter description here

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图标、数据等人类符号来描述的那一部分知识。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景性、文化性、偶然性与随意性、相对性、稳定性、整体性等九大特性。

我们经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等都是隐性知识的外在影响,传统的师徒制就是在不断地通过实践来传授隐性知识,对一个企业来说它的隐性知识就是企业文化。

enter description here

在个人和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有四种基本的知识创新模式:

2.1 隐性知识>>隐性知识。

那些不能够表述出来,但是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学会,师傅的隐性知识向徒弟传授的过程,每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天耳濡目染,这些知识就变成了徒弟隐性知识的一部分。

2.2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外化得到的一些能够用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并将这些显性知识可以分享给任何人。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简单的手段就是写作。

2.3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当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组织中被分享时,其他的员工开始把它内化,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虽然这些进步无法用语言表述,但是真实存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企业内部的培训,不仅仅是在传授表面上的知识,也是在构建企业文化,传递积极的工作学习态度。

2.4 显性知识>>显性知识。

去年有一首日本神曲风靡全球《PPAP》

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
Eh~
I have an apple pen

apple 和 pen 一起组成 apple pen,同样两个显性知识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隐性知识,将一个概念和另外一个概念融合在一起,就是创新。

enter description here

3 三、我们该学习什么

有很多的成年人忙忙碌碌的在互联网上涉猎各种内容,就像上文提到的那种,微信能够关注满200个公众号的人,但是实际上,他们连自己到底该学什么都并不十分清楚,今天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内容,心里默念自己要好好学学,明天又看到另一篇很有意思的内容,心里又痒痒的想要学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就是说: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有的行业2~3年就会彻底个样子,用有限的时间面对无限且更新频率越来越快的内容,就像庄子所说“殆已”,只有聚焦是唯一的出路。

在一个行业拿90分要强于在很多行业只拿50分,拿90分的竞争力是后者远远不能够达到的,后者永远都是处在入门的境界,而前者已经成为了专家。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赖以为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这些才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去追求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到专家水平,而在一些毫不相干的领域浪费大量的时间达到入门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确实十分愚蠢,就是在浪费时间。

如何有一天有一个人对你说,你就是个祥林嫂。知道祥林嫂的人明白别人是在说自己啰嗦,不明白的人会闹笑话地反问祥林嫂是谁。

生活在这个社会,追求专业上的进步外,还有一些常识使我们必须得以了解。比如感冒了怎么办,该不该相信庙里的菩萨,如何计算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这些涉及人文、数学、科学、逻辑、地理、历史、生物、心理的常识虽然不能够让我们变成的一个全才,但是至少会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明白那么一丁点儿,至少在我计算出彩票的中奖概率是几千万分之一的时候不会傻傻的去彩票站。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的知识有三类,这三类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金字塔:

4 四、我们该如何学习?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花十几年的时间在接受教育,然而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学习,反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一些并不十分厌学的同学每天在学习上面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废寝忘食,然而收效平平,一直处在低水平勤奋的阶段。

4.1 因地制宜,认知自己的知识状态

事情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感觉之间往往很难相互匹配,实际与感觉之间的差异,让自己很难清楚的认知自己,在知识水平这件事情上面,自己很难整理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没有学会什么,需要学什么,能够学什么。

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自我意识上的知道和不知道相互组合起来,就可以绘制出如下知识四象限:

enter description here

知识四象限图就是一面镜子,借助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完整认知自己真实的知识储备四种状态:

状态一:知道自己知道。这一类的知识很常见,是自己经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那一部分知识,这些也是别人对自己估价的基础,是追求个人增值的目标所在,需要高效的整理存储。

状态二: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一类是自己尚未开发的潜力,生活中有些事情自己中从未做过,但是上手比常人快,经常让其他人大吃一惊。这些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固化在印象里,也可能是以前做过类似事情,还有可能就是天赋。

状态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真正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一种愚昧无知未开化的知识状态,但是很常见:把股市当赌场,随大流结婚生子买房等等。这时候元认知能力的价值才体现出来,锻炼元认知能力,至少做到自知,知道自己不知道。

状态四:知道自己不知道。人贵自知,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有改变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将这部分不知道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可能想王健林那样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至少涉猎一些基本知识管理书籍或者参加一个心理学培训班来弥补不足还是可行的。

每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是这四类知识的集合,不同阅历不同经验的人每个象限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4.2 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型

做任何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种毫无计划目的的行为就是在浪费时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模型,涵盖自己整个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规划以及最后的使用和创新。这样开始一个新领域,就不会那么的陌生恐惧。

一个通用的学习模型应该包括以下这四个步骤,然后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1. 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
  2. 掌握该领域的全貌;
  3. 跟进最新的知识;
  4. 实践创新。
  5. 学人学物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值得我们去审视阅读,除了向我们身边的同事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大量主题阅读来填充自己的知识,读书就是向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学习框架里面填充内容。

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一字不差的从头读到尾,对于经典的书籍要反复多次研究,对于人云亦云价值不高的书籍可以选择性跳跃式的阅读,只读那些有特色的部分。

5 后记

我也曾关注了大量的公众号,以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在自己接触了那些所谓的自媒体人后,事实告诉自己,我这种想法太幼稚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太少了,利益为上,他们也并不会有有价值的内容来传递,他们很多为了粉丝活跃度都会坚持日更,日更的压力,压出来的都是流水线文章,千人一面,这种内容订阅多了,人会废的。

所以,网络上面某些内容,只能作为新闻来看,而那些风格类似UC新闻的就毫不犹豫屏蔽掉。真正的内容是脚踏实地翻阅大量经过筛选的内容,像书籍、期刊、论文等等,在搜索个人知识管理相关内容时,我搜索了下载了知网十来篇期刊论文,其中还有几篇硕博论文,这是毕业后搜索论文次数最多的一次。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