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经典与新瓶装旧酒的营销大师

经典与大师

去年参加过一个在线教育界网络红人的线下演讲,当时他在台上大谈特谈2018凛冬将至在线教育风口即将过去,在场绝大部分的听众是他课程里面的学员,然而这场演讲的主题与大部分学员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作为一个习惯为优质内容付费的学员,我是非常欢迎在线教育界来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如此经过一番优胜劣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呈现出来。

谈到2018破局举措时,他毫不避讳的说出了自己的2018割韭菜大法,其大意是根据学员不同时期的需求来推销不同的内容,在学员初入职场时就卖办公软件技巧和职场礼仪等课程给他,当学员有点儿小积蓄时就贩卖各种理财技巧,几年后等学员结婚了就贩卖如何维持幸福的婚姻技巧和育儿技巧等内容,以此类推……

从一个营销的角度看根据客户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来推销相对应的内容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但从客户的角度看,他的这一番话还有另一种说法:我可以教你如何在职场混的风生水起,但我并不想和你的关系止步于交易关系,因为我还可以教你御夫(妻)之术,还有包括育儿之道在内的很多内容,我更想把这层关系升级到父子关系,我想做你爹,教你各种人生技巧,直到你入土为安。

是不是“爹感”十足?

在一个领域深耕不辍的先驱是令人尊敬的,他们永远都是人类思想边疆的开拓者,探索者人类情感智慧无限可能。然而,相反的一面就是那些哪里热闹往哪里钻到处倒卖自己东拼西凑观点的人,这种人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他们可以称的上是营销大师,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在线教育老师。

如何保持礼貌?
如何理财?
如何处理夫妻关系?
……

面对这些普通人过日子永远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每人情况各不相同,营销大师那些所谓的经验很难避免误导之嫌,也算是有贻害。其次面对人生这部戏,营销大师手把手的剧透行为将会剥夺我很多思维的乐趣,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之后也渐渐得以松开长辈的思想束缚,并不想刚摆脱亲爹又花钱请了个“爹”,失去思考的乐趣。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这样说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信当信仰的东西。这种想法的古怪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是想当牧师、想当神学家,还相当上帝。

好为人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有利益这个无形的双手在背后驱使,各位“老师”们处心积虑地把别人脑子当作垃圾桶使劲儿塞点儿什么,但是突然有一天,互联网上啥牛鬼蛇神都在向你招手,并且十分亲切地告诉你他那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只卖鱼不卖渔,养一垄韭菜,春来秋去,教你饮鸩止渴解决那些虚无缥缈的焦虑,这就过分了。

这些牛鬼蛇神都在教你如何按照他们的经验来处理各种问题,但他们永远都不会告诉你:实际上你经过自己的思考也能得到问题的答案,甚至对自己效果会更好。

在这个时代,幸亏我们有很多种选择,这是一件令人十分幸福的事情。在求知这个领域,除了上文提到的那种投其所好者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很多其他在某个领域深耕勤勤恳恳深耕不辍的人,只是这些勤恳的人并不愿意肆意营销,或者是他们并没有什么营销天赋,他们的声音在互联网这个大喇叭前总显的微不足道。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书,这本书的名字现在听起来非常的时髦——《人工智能》,书的第二章讲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知识可以分为事实知识、规则知识、控制知识、元知识四类,其中元知识是有关知识的知识。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就是去年上市的一本关于知识管理的畅销书,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叫“临界知识”,和这个元知识十分的相似。

这些畅销书很难说是在新瓶装旧酒,这本书上的内容也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许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些基本的概念早就有人整理出来,并且研究的更加深刻全面,或者说是我们足够的喜新厌旧,面对新的想法,总是在焦虑自己不学就会落后,但是却一直在忽略那些故纸堆里面的经典。

在思想上我要更加地淡定,在新潮与经典之间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前者只不过是后者五指山上的一只猴子罢了,所以面对未知,大可不必焦虑,相信自己的问题答案肯定在哪本经典书里,而不是那些营销大师那里,猴子是逃不出如来的五指山。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